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与情境创设-语文微云
李冲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曾任聊城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现兼任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委员会理事、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等职。
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十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语文教学范式研究》《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学教学教什么》《教师如何做课题》《教育的细节与大节》《课堂教学应变:案例与指导》等著作十多部,参与《母语教材研究》《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前沿》等二十多部著作的撰写。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基础与情境创设
李冲锋
摘 要
交际语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新方向。交际语境写作涉及七要素:话题、情境、作者、读者、目的、内容、文辞。交际语境写作,是“作者”围绕“话题”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运用“文辞”组织相关“内容”影响“读者”从而达成“目的”的活动。写作情境的创设是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的情境要具有经验性、普适性、典型性、开放性、正面性、简洁性等特征。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是个“老大难”,作文恐怕是语文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学生害怕写作文,教师害怕教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怪现状,由怪现状进而成为一种常态。作文教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理论研究上的薄弱不无关系。近年来,一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们,如叶黎明、荣维东、周子房、邓彤等人积极探索写作教学理论,为写作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写作教学从文体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语境写作新宋风流,实现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本文对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与情境创设做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写作教学实践的推进。
一、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基础
交际语境写作教学需要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支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才不至盲目,这样才具有科学性。为此,需要把握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需培养的写作意识等内容。
(一)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
国外关于交际语境的要素有“三要素说”,即读者、作者、信息;“四要素说”,即题目、目的、读者、作者;“五要素说”,即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我国学者荣维东提出的“五要素说”为作者、读者、话题、目的、语言。从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官道医途,交际语境写作涉及七个要素:话题、情境、作者、读者、目的、内容、文辞靳树增。
1.话题。
话题解决“谈论什么”或“写什么”的问题,它解决写作的方向性、范围性问题。大家可以表达不同看法的问题或事情就是话题。话题是谈论的题目或主题,是谈论的中心。写作教学中,话题是一个抓手,是指导学生展开讨论的引发点。比如“我们的校园”就是一个话题。话题的内涵很宽泛,具有很大的打开空间。
2.情境。
情境解决“什么情形下写”的问题。情境是围绕话题而创设的谈论展开的条件。一个话题可以包含多个情境,即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谈论同一个话题。情境决定了写作任务,也决定了写作内容。比如以“我们的校园”为话题,就要考虑是在什么情境下来谈论“我们的校园”的。不同情境下,写出的“我们的校园”是不一样的。
3.作者。
作者解决“谁来写”的问题。作者是话语表达者,是写作的主体,言说的主体。写作就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作者的身份、修养等直接影响到写作。为此,要培养学生的身份意识。
4.读者。
读者解决“写给谁”的问题。读者是文章的阅读者、接受者,也是文章效果的体现者。读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者要说什么、怎么说。作者只有考虑读者需要什么,才能达成写作目的。为此,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5.目的。
目的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目的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意图,需要实现的愿望。目的明确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否则文章就会写散。好的文章是围绕目的达成而展开的。为此,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的目的意识。
6.内容。
内容解决为达成目的“具体写什么”的问题。支撑目的达成的事物或事情就是内容。内容是支撑文章的具体材料,是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内容要与目的相匹配才具有有效性,写作中需培养学生的内容意识。
7.文辞黄夏蕙。
文辞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里用“文辞”,而不用“语言”或“言语”基于以下考虑。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言语则是指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相对固定、静态的规则系统,而言语则是动态的、创造性的表达行为及其结果。而且,言语更多或者首先是指口语的表达,对于写作来说,用文辞可能更合适些。文辞的词典义指“文章的用字、用语等”。在本文中“文辞”是一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了文章的用字、用语,还包括了采用何种文体、结构、口吻、手法等内容。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辞意识。
(二)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之关系
与作者、读者、话题、目的、语言“五要素说”相比,“七要素说”不仅把“语言”换为了“文辞”,而且多了“情境”和“内容”两个要素。这样的变化是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及其关系。下面择要对要素间关系加以探讨。
1.话题与情境。
话题与情境之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定话题,根据话题设定情境。一种是先有情境,情境产生话题。“话题”只是谈论的一个范畴,“一般是一些相对较大的、笼统的范畴”。话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展开的呢?这其实很关键。话题为交际展开划定了范围,同时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言说空间。但这个言说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具有多种可能性。而“情境”则把言说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具体化、明确化决定了言说的方向。一个话题下,可以产生情境1、情境2、情境3等多个不同的情境爱华仕官网。对于写作教学来说,需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情境,比如情境2,让学生围绕着它来展开写作。“情境”是使写作走向具体化的重要前提。另一种情况是先有情境,然后由情境而产生话题。此时,话题往往是比较聚焦的。由此,话题则会直接影响目的。
2.情境与目的。
目的产生于情境。一般而言,情境一旦划定就具有确定性,但目的却具有多样化的可能性空间,即同一情境下,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目的。
3.目的与内容。
目的既定的情况下,内容的选择受到目的的制约,同时文辞也受到目的的制约。当然素年不相迟,读者也制约内容、文辞等。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同一目的往往需要多种内容的支撑,同一内容也可以服务于不同目的。内容的选择是交际语境写作的重要环节,目的与内容之间需要有效匹配,只有与目的匹配的内容才是有效内容,才能达成目的。
4.内容与文辞。
文辞把内容有效地、艺术地组织起来,与内容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产生表达的效果我从雪山来,达成写作的目的。
5.作者与读者。
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作者通过什么去影响读者呢?通过内容与文辞。内容与文辞若能够发挥效果,影响到读者,就能够达成目的,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
由上可见,七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至此,可以阐释我们对交际语境写作的认识了。交际语境写作,是“作者”围绕“话题”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运用“文辞”组织相关“内容”影响“读者”从而达成“目的”的活动。
(三)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例析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下面以秦朝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的写作为例,解析本文所体现的交际语境写作要素。
第一,话题。谈论的议题是什么呢?“秦国要不要逐客”或“秦国逐客利与弊”。
第二,情境树界降临。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展开谈论的呢?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情被发觉后,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第三,作者。谁写这篇文章呢?他与这个情境什么关系?李斯,楚国上蔡人,时为秦王嬴政所任客卿,在逐客令的驱逐行列。
第四,读者。读此文的人是谁?他与这个情境什么关系?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与需求呢?已经下达了逐客令的秦王嬴政,他关心国家安危,有称霸的雄心。
第五,目的。写作此文想做什么呢?如前所述,在既定情境下,目的具有多样性的空间。李斯可以请求秦王收回逐客令,不要逐客,这是一个目的;也可以请求秦王,对客卿要区分对待,有些人是可以驱逐的,但有些人不能驱逐,这也是一个目的;甚至还可以请求秦王特殊开恩,只要不驱逐自己就行,这也是一个目的。这样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就目的来说,李斯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其实,从实际来看,他选择的是第一种,即打动秦王、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不要逐客。
第六,内容。什么内容才能打动秦王呢?目的决定内容。这样的目的决定了最好选择这样的内容。《谏逐客书》选择了下面一些内容。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物品,都来自诸侯各国。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再进一步证明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使秦王明白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第七,文辞。怎样表达才能打动秦王呢?这部分涉及很多内容。比如采用谏书的文体,首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指秦王之过,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事理的论说要充分深刻,令人信服;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在论证上正反论证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等。
上述各要素互相影响之后粪海狂蛆,完成了一次交际语境写作。各要素之关系见下图。这次写作是“作者”李斯在被驱逐的“情境”下,围绕“秦国要不要逐客”的话题,运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反复对比、层层深化的“文辞”阐释历史上客卿对秦国强大的重要性、现实中秦国对国外的依赖、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等“内容”,从而最终达到让秦王收回逐客令的“目的”。
运用交际语境写作七要素理论可以分析其他文章。老师们不妨自己选几篇文章试着分析。如果能够较好地分析已有文章,理解交际语境写作要素及其关系,则有助于运用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指导学生写作。
(四)交际语境写作中的写作意识
明晰的写作意识是写好作品的重要保障女王的男人。从交际语境写作角度看,作者应该具备五种重要意识:身份意识、读者意识、目的意识、内容意识和文辞意识王姓的来源。
1.身份意识。
身份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作者身份意识,一为读者身份意识。读者身份意识是指写作时要意识到读者的身份是什么,对不同身份的人说符合其身份的话。这属于读者意识的范畴,此不多谈。这里的身份意识专指作者身份意识。
作者身份意识,就是作者知道自己是谁。不同身份的人说不同的话,所说的话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换言之,作者在写作中要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这种身份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该怎样说话。
在写作教学中,作为作者的学生,其身份有两种情况。写作时学生要区分这两种身份。
一种是真实身份,即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本人。比如学生做了错事,金美幸写一份检查书。此时,学生的身份就是他本人。
另一种是虚拟身份,即教师在情境中给学生拟定的身份。比如假定你是一名市长,要发表新年贺词,你要亲自写新年贺词。此时,学生身份就是虚拟的市长,所写内容要符合市长身份。
对教学而言,情境设计时,要考虑这两种类型的身份对学生写作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生真实身份的写作更易于学生把握,也更能激发学生。当然,虚拟身份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换位思考能力以及适应不同场景写作的能力等。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身份设置。身份设置时,不要超出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范围。比如把小学生设置为市长身份其实不合适,因为他们连市长是干什么的可能都不清楚。如果把他们设置为班主任则他们能够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2.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指写作时要考虑到读者各方面的情况,使所写的内容能够被读者接受的意识。读者意识,是站在作者立场来说的一种意识,为了更好地达成写作目的,作者要了解读者各方面的情况,满意读者的心理需要。读者意识,其实也可以称为交流意识,写作是一种交流活动。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读者意识的表现。
读者,又有明确读者与潜在读者之分。明确读者是知道确切的文章受众,一般为具体的个人。潜在读者则不知道具体的文章受众,甚至可能是“泛众”即所有可能看到该文章的人。一般而言,自我表达类文章如果不以自我为受众,则其读者往往为潜在读者;交际任务类文章则往往具有明确的受众。
3.目的意识。
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总有一定的意图,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然而,中小学传统作文课上所写的作文,却往往目的意识不明确。比如,让学生写《我的妈妈》《我们的校园》,写《我的妈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写《我们的校园》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如果只给学生一个题目,而没有创设具体的写作情境,那么学生写作的目的往往也就不明确。
在交际语境写作中,因为明确的写作情境的创设,而赋予写作以明确的目的。写作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或者说完成这项任务。特别是在劝说类写作中,目的意识更是特别重要。
4.内容意识洛克车。
内容意识,就是要明确认识文章所写内容的价值与意义。什么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要经过选择。内容的选择受制于多个方面。一方面,内容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决定内容。另一方面,内容要符合读者的需要,读者决定内容。明确的内容意识有助于选择恰切的内容。
5.文辞意识。
文辞意识,就是明确认识到为达成交际目的,最好选择使用何种文辞来呈现内容。这里的文辞,不仅包括文本体裁,即说明文、议论文之类,还包括与这种文本体裁相对应的语言方式、结构方式、表达方式等内容。文辞意识还要意识到受表达目的和内容所影响或决定的语言风格、结构方式、表达方式等的功能发挥。
对中小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并不需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些意识,但要让他们知道:你是以什么身份在写、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要达到写作目的最好写些什么内容、怎么写作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从而达成目的等。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想到这些方面,并有意识地使这些想法为写作服务,就是具备了写作意识。
二、交际语境写作的情境创设
(一)创设贴近学生经验的情境
中小学生的写作是一种训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或许这也是有人称之为“习作”的原因。“写作课程的本质决定了写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经验写作的过程。”经验写作必须以经验为支撑。虽然我们提倡交际语境写作,但多数情况下,这种交际语境未必是真实语境。非真实语境就与学生经验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情境创设时“我们需要构建支持学生经验写作过程的适宜环境”。因此,要考虑使所创设的情境能够贴近或者激活学生的经验。如有必要可以先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先创造学生经验,然后再根据学生经验创设情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写作时由于经验匮乏而引起的下笔难问题。
(二)创设适应每个学生的情境
就情境所适应的对象而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普适性,即所创设的写作情境适合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只适合部分学生。这既是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措施。如果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可以创设多种情境:(1)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写封信表达对母亲的祝福;(2)在自己生日这天给妈妈写封信表达对母亲的感谢;(3)在自己被妈妈误解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这些情境都是可以的,但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妈妈了。创设这样的情境时,教师要确定自己班里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妈妈,如果存在个别学生妈妈早逝,或者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就不适合创设与“我的妈妈”有关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经验的情境,是从情境与学生个体经验的角度来说的;创设适应每个学生的情境,则是从情境对每个学生的普适性角度来说的,只有贴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经验的情境,才具有普适性。
(三)创设典型表现话题的情境
就情境表现话题的程度而言,要创设具有典型性的情境,即情境能够十足地表现话题内涵。换言之,不能创设偏离话题的情境。如果以“我们的校园”为话题,创设情境——每个学校的教室看似大体相同,其实很不一样,请选取教室里的一角,向你远方的朋友做一介绍。这个情境就无法体现“我们的校园”这一话题,情境创设的典型性不够宫廷计中计。对于校园来说,既是空间存在,又是时间存在;既是现实存在,又是历史存在;既是普通存在,又是特色存在。创设的情境要尽量把各种关系、各种要素考虑进来,才能较好地反映所要讨论的话题。以写介绍类文章为例,对于新生,可以创设情境——请选择三个景点向父母或同学介绍你所在的校园。这是从空间的广度上来写作校园。对于老生,可以创设情境——请从一年四季的角度,向你远方的朋友介绍几处校园场景的变化。这是从时空交织的角度来展现校园。在这样的情境下写出来的校园才能够较好地反映校园的特征。
(四)创设开放性的情境
就情境对学生写作空间而言,情境要具有开放性,即情境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是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不同个性、经验、思维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都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开放性的情境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选择型情境,一种是多元型情境。选择型情境是提供两种可能性让学生从中做出选择。比如让学生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多元型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两种以上选择空间的情境。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吃向同学介绍。每个学生的口味不同,介绍的小吃也不同下一站巨星。开放性情境是相对单一性情境而言的,单一性情境只提供一种方向,没得选择黑皮书完整版。
(五)创设正面性的情境
情境的正面性,是就情境的价值取向而言的,是指情境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取向应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创设情境时,要避免情境本身带有负面性,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比如某校举行年级大合唱比赛。最有可能夺得第一的是甲班和乙班。比赛的前一天,乙班的服装却没有及时到位,乙班提出向甲班借服装。假如你是甲班同学中海油上海分公司,为了集体荣誉,你准备以什么理由不借给乙班?这个情境创设就带有负面性,它表现出的是自私、不合作、为了荣誉不择手段等负面内容。如果长期让学生写带有负面价值取向的作文,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价值影响。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本身可能带有的负面影响。如果把情境创设为:班级里有同学不同意借,请你劝说这些同学让他们同意借服装,那么,这个情境就具有正面性,有助于在写作过程中,使学生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写作的过程,不仅是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所以要注意创设正面性的情境。
(六)创设简洁明了的情境
创设简洁明了的情境,是就情境的内容和表达而言的,指所创设的情境应简洁明了,以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达清楚,即要体现情境的简明性。如果情境很复杂、表达不清,学生理解情境本身都很困难,那么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方面的功能就没有了。简明的情境可以清晰地传达教师的要求,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看一则交际语境写作情境创设案例:
区卫生检查组要来学校检查卫生工作,校长委托你向他们做介绍(任务)。现在你需要先写一份介绍你们校园(话题)的稿件。你(作者)准备介绍什么(内容),怎么介绍(文辞),才能使评委们(读者)把你们学校评为优秀(目的)。
虽然上述情境设计很简短,但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很齐全,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方向。
综上所述,交际语境写作的情境创设应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学生有话可说(经验性),每个学生都能写(普适性),而且不同个性、经验、思维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开放性),情境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正面性)。此外,情境可以很好地反映话题(典型性),而且使学生一看就明白(简洁性)。好的写作情境创设,能够贴近学生经验,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激活学生思考空间,给予学生写作的规范性与指引性,同时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学写作的同时学做人。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11)